从入境需要“捅鼻子”再到“没啥必要”,用时近3年,这真的还能叫作“中国效率”吗?
在中疾控不久前公布的第九版防控方案中,调整了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期限和方式。其中,将入境人员解除隔离时的核酸检测要求,从“双采双检”优化为仅采集口咽拭子,进行“单采单检”,不再采集鼻咽拭子。最新方案规定,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2、3、5、7天和居家健康监测第3天核酸检测,采集口咽拭子,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前不要求双采双检。
虽然看上去是件好事,能让入境解除隔离人员的鼻子免遭痛苦,但如今可是疫情的第三个年头了。中疾控这样的改变难免会让人问一句:“你们早干什么去了!”
10日,在官方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解释道:“对于入境人员解除隔离时的核酸检测工作的这一调整,是根据两年多以来新冠疫情防控的具体实践所产生的大量科学数据做出的。根据具体实践的结果,中疾控认为只要口咽拭子采集操作规范,造成漏检的风险是极低的。”
然而很显然,首席专家董小平的说法有些难以服众。从2019年疫情爆发至今,大众所了解的核酸检测方式无非就三种,口咽拭子、鼻咽拭子以及曾短暂流行过的肛拭子。其中,口咽拭子是最被大众所熟知的检测方式。
如果按董小平所说,根据两年多来大量科学数据与实践证明做出的判断,那么即便科学应该是严谨的,但真的需要积累如此庞大的数据后,才能做出这样简单的一个小改变吗?
今年4月时,央视新闻曾采访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后者表示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已经完成了大约115亿人次的核酸检测。另外还有其他媒体从卫健委处获悉,我国的核酸检测能力,如果进行10合1或20合1混采检测的话,理论上一天可检测4.9亿人或9.8亿人。
115亿人次,是什么概念?以我国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来算的话,平均每人已经接受过超8次的核酸检测。如今,在核酸常态化的背后,这一数字仍在每天不断增长。
换句话说,在全国人民做了100多亿次核酸后,中疾控才敢最终确定:“捅鼻子”没啥必要。
做过鼻拭子的人都知道,那感觉可以说是酸爽无比、直击灵魂。最近几年,隔离人员因为做鼻拭子被捅出血的情况几乎屡见不鲜;上海疫情期间,也有隔离女子每天自测鼻拭子导致鼻粘膜受损,以至于每天自测都会出血,被网友戏称为“狠人”。
国外,美国《 JAMA耳鼻喉科学-头颈外科》杂志在2020年也报道过一起案例,一名40岁的患者在接受鼻拭子测试后,脑脊髓液竟从鼻子流出!
由此可见,鼻拭子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甚至还可以说伴随着一定的危险性。这也不怪民众们会提出质疑,甚至直指董小平是“伪专家”。
毕竟如果“首席专家”用上百亿次的核酸数据,耗时3年,最终只得出了一个“捅鼻子没啥必要”的结论。那么这个“首席专家”的称号,历经近3年疫情锤炼的国人,每个人都能当,而且或许还能比董小平当的更好。
新闻背景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1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称,对于入境人员解除隔离时的核酸检测工作的这一调整,是根据两年多以来新冠疫情防控的具体实践所产生的大量科学数据做出的。根据具体实践的结果,中疾控认为只要口咽拭子采集操作规范,造成漏检的风险是极低的。
“虽然,有些研究显示,鼻咽拭子的病毒检出率要略高于口咽拭子,但具体到大量的样本实践当中,我们并没有发现这两种检测方法在入境人员解除隔离时的病毒核酸检测上,存在明确的统计学差异。” 董小平称。